地址: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政通路7号  
邮编:528300
电话:0757-22227852
传真:0757-22331110
企业网址:http://www.sdpdi.com
E-mail:gdsdpdi@126.com

您现在的位置:

许红卫:湖北省“一主两副”诞生纪实

 

 

免责声明:本文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,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与本站无关。

 

湖北省“一主两副”诞生纪实

 

【说明】“一主两副”是湖北省委、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,其提出和实施已历经10年的时间,不仅成效有目共睹,而且已成为广泛共识。但关于其产生和形成等则众说纷纭,甚至有混淆视听之虞。为避免留下“悬案”,笔者以亲身经历为主线,以原始史料为准绳,将“一主两副”产生的真实过程予以还原,力求正本清源。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、指正。
 

【1】权威的认定——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1月9日对“一主两副”作出的名词详解为:
2003年湖北省委、省政府正式提出,将襄阳(注:时名襄樊)、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,要求逐步形成以武汉大都市圈为龙头、襄阳大都市区和宜昌大都市区为两翼的“三足鼎立”发展态势。
链接:http://www.hubei.gov.cn/zwgk/rdzt_v12/2012mhwzt/2012lianh/2012lhgjc/201201/t20120109_310140.shtml

【2】认定的出处——上述认定的基本出处为2003年9月1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”(鄂政发[2003]30号),其相关认识的原文表述为:
着力抓好武汉大都市圈建设,壮大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,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,有重点地加快小城镇建设。
全力支持武汉发展壮大。从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,确立武汉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。强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并进,实行产业合理分工、资源充分共享、设施一体共建、市场统一开放,逐步实现武汉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目标,使之真正成为我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、社会发展的“龙头”。

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。襄樊和宜昌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、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,优化和整合资源,做好大都市区发展规划,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,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,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,与武汉一起,形成“三足鼎立”之势,带动全省城镇整体发展。
同时,该文件还强调:
按照国务院审批的《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》,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。抓好武汉大都市圈和襄樊、宜昌大都市区等跨地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。

链接:http://zwgk.whjs.gov.cn/content/2010-12/12/content_162558.htm

【3】出处的来源——上文强调的《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》于2003年8月1日经国务院原则同意、建设部批复实施,其编制工作始于上世纪末。1999年9月,成立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,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,在省建设厅办公,占世良兼任办公室主任;2000年2月,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该规划编制工作,制定工作方案,明确规划指导思想、工作目标等,许红卫为项目负责人。其相关观点形成的技术路径及其时间表如下(注:引号内容均摘自原始文稿):
1、2001年9月,明确:“应优先增强宜昌和襄樊的实力,扩大两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,使它们通过‘十五’时期的大发展,逐步迈入100~200万人规模城市,填补我省这一规模级城市的空白。”提出:“初步确立我省城镇空间组织的基本构架为:一个大城市群(注:指武汉大城市群)、两个城镇带(注:指襄樊–十堰城镇带、宜昌–荆州城镇带)、四个城镇发展轴。”——摘自2001年9月6日文稿,向湖北省建设厅相关处室(童纯跃、谢学长、洪盛良等)汇报。
2、2001年10月,针对主要城市的发展,指出:“相比较而言,我省的武汉、襄樊、宜昌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,其相对地位在诸大城市中将不断得到提升,成为以武汉为中心,连同襄樊、宜昌为顶点,构成我省经济最活跃的‘金三角’。”强调:“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,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。”“襄樊是全省副中心城市和鄂西北的中心城市,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,全国性的交通枢纽城市。”“宜昌是全省副中心城市和鄂西南的中心城市,世界水电之都和旅游名城。”——该文稿于2001年11月5日提交湖北省专家咨询会审查,与会的专家有省建设厅蔡汝元、省咨询委冀学金、省社科院郭庆汉、武汉市规划局刘奇志、华中科技大学李耀武、湖北大学万家佩、华中师范大学曾菊新。(见下图)

 3、2002年4月,提出:“落实和实施湖北省‘东拓西进’的发展思路和‘金三角’的战略格局,不断优化城镇体系格局,形成以‘武汉都市连绵区’为龙头,以‘襄樊大都市区’和‘宜昌大都市区’为两翼的三足鼎立之势。”——该文稿于2002年4月29日提交湖北省建设厅厅党组审查。(见下图。讲解人:许红卫,其左依次为厅长张发懋、副厅长武孟灵、纪检组长董遵昌、总工程师蔡汝元,后排为项目组成员黄晓芳等,墙面挂图为该阶段规划成果分析图。)

4、2002年5月,提出:“本规划确立湖北省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落实和实施湖北省‘东拓西进’的发展思路和‘金三角’的战略格局,……,以武汉为核心、以武汉周边的城市群为基础构建‘武汉都市连绵区’,连同‘襄樊大都市区’和‘宜昌大都市区’,构建成一主二副的三足鼎立之势。”——该文稿于2002年6月6日提交湖北省建设厅进行全面审查。

5、2002年8月,明确武汉为省域中心城市,定位为:“湖北省省会,我国中部地区的开放型、多功能中心城市,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、科教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。”明确襄樊、宜昌为湖北2个Ⅰ类区域性中心城市,并将襄樊定位为:“湖北省副中心城市,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,全国性的交通枢纽城市。” 将宜昌定位为:“湖北省副中心城市,世界水电之都和一流旅游名城。”——该文稿正式分送湖北省各相关厅、局、部、委、办及各市、州审查。

6、2002年10月16-17日,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对《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》进行了技术审查,其“关于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技术审查意见”(建规综函2002第077号)指出:“以三个城镇密集区为主体、三轴为纽带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符合湖北的城镇发展实际,规划思路正确。”

7、2003年8月1日,《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》经国务院原则同意、建设部批复实施。批复(建规[2003]157号)指出:“全省城镇发展要以武汉、襄樊和宜昌三个城市区域为重点,完善城市功能,增强城市整体实力,提高城镇化质量。要以城镇发展轴为纽带,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,逐步形成布局合理、功能明确、结构完善、发展协调、生态良好的城镇体系。”

链接:http://www.mohurd.gov.cn/zcfg/jsbwj_0/jsbwjcsgh/200611/t20061101_156867.html

【4】来源的依据——《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》形成上述认识的核心依据为“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与城市化进程研究”(湖北省“十五”计划前期研究成果,执笔:许红卫,署名:《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与城市化进程研究》课题组,刊于《计划与市场》1999(6):73-78;2001年获武汉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,获奖人员:许红卫、占世良、章明龙、易亚苏),其基本观点如下:

在上述五城市(注:指原“一特五大”战略的襄樊、黄石、宜昌、荆州、十堰)中,应优先加快宜昌和襄樊的发展步伐,优先增强宜昌和襄樊的实力,扩大两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,使它们通过“十五”时期的大发展,逐步迈入100–200万人规模城市,填补我省这一规模级城市空白。

同时,该成果还强调:

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为金“三角”、大“三带”格局,三角即分别以武汉、襄樊和宜昌三个大城市密集区为顶点,构筑三足鼎立型城镇格局,三带即形成和完善以武汉为中心并向外辐射的武汉–鄂州–黄石城市密集带、武汉–襄樊–十堰城市密集带、武汉–荆州–宜昌城市密集带。

【5】基本的结论——经对相关文献、论述等的辨析,通过核查其逻辑的一致性、证据的完整性,可以判定“一主两副”诞生的实质性标志为:

1、学术性研究——“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与城市化进程研究”,1998年12月15日立项,1999年6月23日公布。

2、技术性构架——《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》,1999年9月24日开始,2003年8月1日批复。

3、战略性决策——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”,2003年9月1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。

这3件史事:首尾相连、环环相扣,一脉相承、一气呵成。其中,《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》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性意义。

必须强调的是,上述纪实只是“一主两副”诞生的核心路径而已,相关部门(如湖北省社科院、省委政研室、省计划委员会、华中师范大学等)和学者也有类似的工作和观点,在此不再一一表述。

总之,“一主两副”汲取了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精华,经历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,也凝聚了历届省委、省政府以及众多专家、学者的心血和智慧,是一个大集体的成果。

友情链接:
版权所有 ©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: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政通路7号 邮编:528300
Copyright © 2012 All Rights ShunJian 电话:0757-22227852  E-mail:GDsdpdi@126.com
备案号:粤ICP备05023931号